突然传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信号 —— 我们希望继续服务中国市场。这个表态让不少人直呼来得太突然。
要知道,就在去年底,ASML还在严格执行对华限制政策,对中国市场可是一个子儿都不能多卖。这180度的大转弯,到底是突然开窍还是形势所迫?
而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似乎并没有被卡脖子制约住,反而在逆风翻盘...
2019年,在某大国的强力游说下,荷兰政府首次对EUV光刻机说了不。这种被誉为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的设备,从此与中国市场彻底绝缘。但这还不够,2023年又是一波组合拳,连DUV光刻机也被拉进了限制清单。
ASML作为全球光刻机领域的独苗苗,手握高端光刻机市场95%的份额。这家公司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全球芯片产业的命脉。而中国市场占其营收的14.7%,这个甜蜟蜜的市场显然不是说放就能放下的。
但就在2025年初,ASML的态度突然松动。公司CEO温宁克一改此前的强硬立场,公开表示希望继续服务中国客户,这番表态被业内解读为一个微妙的示好信号。
而就在ASML态度转变的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却在上演着一出破茧成蝶的好戏。
2024年底,中国芯片制造产业传出重磅消息 ——14纳米制程不仅实现了量产,良率更是突破了95%。这个数字什么概念?要知道,业界普遍认为良率达到90%就已经具备商业化条件了。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个节点上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产业能力。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上海微电子在国产光刻机研发上也传来了好消息。28纳米光刻机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虽然与ASML的尖端产品还有差距,但这个零的突破意义重大。
伴随着这些突破,配套产业链也在加速成长。从光刻胶到晶圆材料,从封装测试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正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光刻机核心部件领域,已经有超过100家本土企业参与其中。
有意思的是,这种压力催生创新的戏码,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上演。记得当年的盾构机产业吗?从2008年95%依赖进口,到现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这个弯道超车的故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ASML会在这个时间点释放软化信号?这背后的逻辑值得玩味。
数据会说线年第四季度,ASML在华新增订单量同比下降67%。这个数字够吓人的。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据全球需求量的35%以上。一边是股东的期待,一边是断崖式下跌的订单,ASML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悄然重构。中国在成本控制和创新速度上的优势越发明显。举个例子,在28纳米及以上制程的成熟工艺市场,中国厂商的性价比优势正在快速扩大。这个市场可不小,占全球芯片需求的70%以上。
ASML恐怕也看到了一个危险信号 —— 过度限制可能加速中国自主研发的步伐。就像当年的盾构机和高铁,外部压力反而成了创新的催化剂。现在的情况何其相似:上海微电子、南大光电等企业的进展,都在印证这一点。
有业内专家打趣说:不卖给你是逼你自己造,卖给你反而能保住市场。这话虽然有点调侃的意思,但确实道出了其中的微妙。在技术封锁与市场利益之间,似乎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技术封锁从来不是阻止创新的终极武器,反而可能成为倒逼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或许会重复高铁、盾构机的成功故事。而对ASML这样的全球巨头来说,在遏制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才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