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光刻技术被视为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步骤,其中市场的主导者主要是荷兰的ASML以及日本的尼康和佳能。近期,在第八届国际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特聘教授李艳秋就我国光刻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分析。李教授表示,在全球光刻机市场中,ASML以82.1%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这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也凸显了技术壁垒之高。
李艳秋教授指出,光刻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由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推动的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光刻机的研制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接触式光刻、临近式光刻及如今的缩小投影光刻等多种技术路径。特别是极紫外(EU)光刻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更是提升了芯片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在她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追赶有望通过联合研发机制实现更快的突破。
作为光刻领域的专家,李艳秋多年从事光刻设备的研发,她于日本尼康和木下博雄实验室的经历让她在EU技术的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技术视野,也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明晰了方向。她强调,培养高端集成电路人才和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光刻设备的研发中,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随着我国集成电路学科的独立设置,光刻技术及其相关的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训成为高校系统化教育的重要方向。李教授提到,北京理工大学正在制定针对集成电路领域的专项研究生培养计划,以符合市场对高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呼吁更多企业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人才的培养。
在光刻技术的未来发展中,计算光刻与电子束曝光等新兴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在为光刻工艺的进步提供新的可能。李教授分享了她团队在传统计算光刻和先进计算光刻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优越的成像性能和工艺效率,这些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深度合作,李艳秋教授相信,在未来十年内,我国能够实现光刻设备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她强调,集成电路作为一个高技术领域,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和基础科学的进步,才能在下一轮技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中国的光刻产业将不仅在维护国家技术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闯出一条属于自身的发展之路。
随着全球光刻行业的迅猛发展,李艳秋教授的洞见无疑为中国光刻产业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正如她所言:“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人才和合作的最佳回馈。”这一信念将指引中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谱写新的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